十竹斋书画谱(356幅图文)明崇祯1633版16册全集
十竹斋书画谱——胡正言辑印 1633年
明崇祯六年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
全书八谱16册,八谱为:
书画册、竹谱、墨华册、石谱、翎毛谱、梅谱、兰谱和果谱。
中国明代末年饾版、拱花木刻彩印的大型画集。开刻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完成于天启七年(1627),集书于崇祯六年(1633)。一式蝴蝶装,画180幅,字页176幅,一图一文,以诗配画。包括胡正言在内的明代书画家 150余人的作品。每谱有序文、小引。用色妍雅,刀法挺秀,是一部书画作品和版画艺术结合的珍品。
书画册(册一)
书画册(册二)
◎ ◎ ◎
竹谱(册一)
竹谱(册二)
◎ ◎ ◎
墨华册(册一)
墨华册(册二)
◎ ◎ ◎
石谱(册一)
石谱(册二)
◎ ◎ ◎
翎毛谱(册一)
翎毛谱(册二)
◎ ◎ ◎
梅谱(册一)
梅谱(册二)
◎ ◎ ◎
兰谱(册一)
兰谱(册二)
◎ ◎ ◎
果谱(册一)
果谱(册二)
◎ ◎ ◎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于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圣母圣子像等。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苹果、梨、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胡正言(1580年~1671年)
中国明代末年书画家、出版家。字曰从,号十竹,是明末期间一个大胆革新的艺术创作家。擅长篆刻、绘画、制墨等许多工艺,并对拱花术印刷的试验和推广应用作出巨大贡献,他主持雕版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成为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他首创的“拱花”印刷,在印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压凸印刷还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装潢印刷。
爱德华 · 蒙克( 版画)
乔治 · 莫兰迪(铜版画)
伊夫 · 克莱因(珍贵照片)
浮世绘 (12个画家的600个画作)
挪威画家Tor-Arne Moen木版画创作过程
保罗 · 高更(纸本和版画)
彼得 · 多伊格 (架上/纸本/版画)